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初中作文范文成都范文模板

初中作文范文成都范文模板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初中作文范文成都范文模板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作文关于成都作文范文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去成都啦

  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成都啦,那成都又是怎么去的呢,那就来听听下面这个吧。我们昨天早上9:00多从西安出发,我们先从西安到汉中吃饭,又从汉中到广元,又0从广元到绵阳,又从绵阳到德阳,又从德阳到成都,我们就是这样到成都。 来源:日记http://www.0S.net.cn

  成都特产

  刚到成都,我就被爸爸房间一本名叫《在成都》的小册子吸引住了,上面写着一句话,成都,一座来了不愿走的城市。

  成都好玩的地方多,好吃的东西更多,我认真看了书中关于成都特产的介绍。调料,做火锅、榨菜的,火腿肠、漆器、蜀锦,四川古代名叫蜀,还有好多好多呢。

  我喜欢成都

  过年这几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成都,这回是第二次去成都了,我们去了:峨眉山、都江堰、报恩寺、武侯祠、汶川、宽窄巷子,还去了锦里吃了很多特色小吃,还吃了我最爱吃的火锅。

  一路上,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一起吃饭、睡觉、一起唱歌玩耍,开心极了,这次成都旅行可真有意思呀!

  成都的小吃 武岂帆

  人们都喜欢到成都旅游,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小吃,臭豆腐、牛肉干、地道的川菜,还有大人们最爱吃的麻辣火锅,可惜这些小吃全都又麻又辣的,不适合我们小孩子吃,所以每顿饭都得单独给我点,看把那些大人们吃的开心的,我好羡慕啊!等我长大了可以吃辣子了也要尝尝这些美味。

  成都——锦里

  成都,最出名的一条街是锦里,整条街都是有名的小吃。

  在锦里,最搞笑的是我看见一个雕像,穿着古代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涂满了金粉,他左手拿着一个算盘,右手拿着一把扇子,坐在桥上一动也不动。表哥正要站在他的旁边想拍照,他噌地一下就站了起来,把我们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原来它是真的人。搞笑吧!

  成都之行——映 秀

  相对于头一天的行程安排,第二天就显得沉重的多。

  第二天,我们开始了映秀之行。

  去之前,说实话,我还牢骚满腹:来这么远的地方,四川名山胜水甚多,九寨沟、黄龙,还有峨眉山、乐山等等,好玩好看的地方多了,干嘛要去映秀这个地震带?有什么好看的?

  从成都市出发,大概三四十分钟的车程就到映秀了。

  在车上,就从导游那里了解到,映秀镇两面环山,山下有岷江的支流流过,而小镇也坐落在山脚下。这里还是成都到九寨沟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

  刚刚下车,也没有多大感觉。

  映秀镇是由广东东莞援建的,新建的映秀镇整体规划的很好,宽阔的柏油马路,整整齐齐的楼房、街道,远远看去,倒与其偏僻的环境不太协调。

  直到见到地震遗址的那一瞬间,我却止不住地想流泪,忍了又忍,泪水还是不争气的出来了。

  看着倒塌的校舍(甚至在坍塌的宿舍楼里还能隐隐看到学生们的衣服、被子),听着当地导游沉痛而略带沙哑的讲解,不由得就将人带入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那个场景中去了。

  大自然的无情,命运的无常,多少个生命个体、多少个家庭在那一个毁灭。

  特别是去公墓吊唁那些逝去的亡灵,更让人心碎、崩溃。

  虽然当时一直在关注汶川地震,也时刻牵挂这些受灾的人们,也曾多次从电视报刊上看到有关灾区的画面,甚至也不断了解到在地震中阵亡的人数,……

  可是,这一切都不及亲眼看到坟墓、看到墓碑来的真切。

  说起公墓,其实就是一个大坑。

  据了解,当时地震发生之后没多久,仅映秀镇遇难的人数就达到四千多,这些人有些是地震发生一刹那就已遇难,有些人则是外援还未到达,被当地人用手扒出来后,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活活疼死。

  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发生瘟疫,只好将成百上千的尸体集体掩埋在一个大坑里。那里,也就是我们今天哀悼、吊唁的公墓。

  (沿着山路往上走,满眼都是亲人们寄托哀思的墓碑,一路走来,大家都是默默无言,或许,心底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就是对逝者最大的慰藉吧。)

  亲临现场的那一刻,看着游人敬献的菊花,放眼望去,一座座墓碑静静的矗立在那里,没有言语,没有说教,瞬间击碎人心底所有的浮躁与喧嚣。

  好多墓碑上,可以看到逝者可爱年轻的容貌,还可以看到一家三口的欢乐瞬间,让人留下最多的是叹息。我想,附上照片,让更多的后来人认识、了解、见证生者生前的青春与活力,或许也是家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吧!

  那些墓碑,有的是丈夫给亡妻立的;有的是妻子立给丈夫的;还有是子女立给父母的;还有不少是其他亲属立给一家好几口的;还有政府为那些牺牲的年轻的武警官兵立的;甚至还有不少是单位集体立给员工的;……

  平日见惯了电视剧、娱乐节目的煽情,本以为早已麻木的神经,在墓碑上见到什么“生死两茫茫”、“阴阳两隔”之类的字眼时,莫名而又深刻的忧伤快要浸到骨子里。

  那一刻,我忽然感到:对于我们来说,什么都不重要,活着,本身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老天对我们最大的眷顾。

  离开坟墓,离开映秀,我们渐行渐远。

  可是,映秀之行,瞬间的感触却在心底长存。

  我由衷的感觉到,对于那些有过生命挣扎印记的现场,吊唁逝者,鞭策后来人,还是很值得亲眼看一看的。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多了,在地震中遇难的人们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地震中受伤的人们也在渐渐疗伤,我们这些局外人也渐渐对当年的灾难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我们无法改变;对于死去的人们,我们只能深深地缅怀;对于还健在的人们,我们只能活着精彩。

  映秀之行,不虚此行。

  游都江堰

  来成都之前,丈夫就提醒我有时间看一看都江堰,都江堰堪舆长城媲美等话语。来时也从网上查了一些有关都江堰的资料,看到:“《史记》上称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文字,让我对都江堰又多了层神秘感。

  带着憧憬、带着期望,历经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都江堰,刚进正门,一处喷泉引起了游人的注意,一边听小导游讲解,一边对号入座般观看着:喷泉的正中横卧着四根几米长铁棒,分别镌刻着不同的年代,据说是当年镇于江中,测量水位的;喷泉的四周围着一种用不知名的苇席编成的袋状,里面放满了大大的石块,据说是用来做围堰防御江水泛滥的;在苇席的周围每隔几米就矗着一根用粗木桩搭成的三脚架,不用说那三脚架肯定是起到加固和稳定作用的。我久久地站在喷泉旁,心里止不住惊诧于公元前256年四川郡守李冰对水利工程的独到见解。

  跟着导游的脚步,穿过一条横江索桥,来到了一个被称作“宝瓶口”的景点。在这次旅游中我感悟到导游的作用,单凭我用肉眼观察,我是看不出宝瓶口的独特之处的,可导游的一番讲解又让我对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宝瓶口原本是一座山——玉垒山,它是由古人在严冬季节用火烧山,然后用冰水浇注,冷热相击开凿成的一通山峡,其间留出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汹涌的江水经过前面的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就会免遭洪涝灾害,下游田地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其用心可谓巧妙也!

  告别宝瓶口,来到飞沙堰,由于江水稀少,看不出飞沙堰的妙处,从小导游的讲解中得知飞沙堰的功用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飞沙堰的高度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岸堤上有高矮不同的刻度),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的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还有一个更为巧妙的作用:它会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托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中的巨石)抛入江外,确保了内江的畅通无阻,却有鬼斧神工之妙哉!

  沿江而上,听到了隆隆的轰鸣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到了都江堰最为壮观的境地——外江水闸码头。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都江堰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鱼嘴分水堤。鱼嘴分水堤的主要作用是将奔腾而来的岷江江水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从导游的讲解中得知:鱼嘴堤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内江河床低、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洪水季节六成泄洪”的原理,所谓的“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原理。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湾的末端,它利用弯道流体力学的法则,把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少量的沙石及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及大量的沙石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四六分洪,二八排沙”就是最形象的形容了。

  面对汹涌澎湃的岷江,面对现代化的水闸,再想想2000年前李冰为此做出的举措,无不令人敬佩。在返回的路上,小导游停留在李冰治水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前,再次回顾我们看到的都江堰三大工程——鱼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给我们讲解李冰2000年前的这一设计在都江堰历经无数洪水地震后让安然无恙,正是因为堰体低矮,只高出水面数米,而水滩则深且广阔,地震的能量大部分被水吸收,所以至多是撕裂部分堰体,而不会整体溃塌,这正是李冰设计的精华之所在。

  回来后,从网上查找出余秋雨的《都江堰》,本次游览,虽没见余老文中所写的“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既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的浩然壮势,但却有“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只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指令‘你走这边,他走那边’来一番调整”的观感。用心读过余老的《都江堰》,再根据小导游的解说,回顾当时的所见所闻,心中不由得顿生敬仰之情——敬仰李冰,也敬仰古人的睿智和勇谋!

  城墙上元灯会暨成都国际熊猫灯会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昨晚我算是领会到这番美景了!

  昨天傍晚我乘坐203路公共汽车上,远远望去城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我心急如焚,想立刻飞到城墙上,看美丽的古城灯会。

  从南门里向城墙走去,第一眼看到就是两个大灯笼架起一座花桥,上面写着“2013城墙上元灯会”,后面有无数花环灯架起一座座花朵拱桥,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门吧。在人的海洋,花的海洋里,五光十色的灯光照耀下,显得我格外渺小,随着人群进入南门里,首先看到九个大鼓彩灯,大鼓两旁分别排不同大小的四个鼓灯,中间一个最大的大鼓灯上面写着“鼔舞中华”,直径有六七米长,鼓后面的墙上,高挂八个大字:“锣鼓喧天,盛世中华”,这盏灯显示出中华的雄伟、壮观、庄严,这就是爸爸经常讲的“九五之尊”吧。有的墙面上用灯光制作的碧绿的荷叶,逼真的小鱼,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画面。有的墙面镶嵌着梅花的灯展,真像宋朝王安石写的《梅花》那首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如诗如画的灯展,让美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顺着台阶上去,向西走,最引人注目的灯——麒麟献瑞灯,此灯称为成都三绝之玻瓶灯,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制作的吗?该组灯是由十万余小玻璃瓶,瓶内灌上不同颜色的水,用细丝连接起来绑在提前用钢筋制作的麒麟框架上扎制而成,中间不同位置放不同的灯泡。使该组灯通体透亮,造型生动、活泼,彩灯闪烁变幻,更加晶莹剔透。我不得不佩服制作者的聪明劲。

  再往西走,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灯展,有志丹刺绣、皮影戏、西北风韵——秦腔、凤翔泥塑,还有代表西安古城的十三王朝灯,代表陕西风土人情的十大怪,代表陕西文化的各种各样艺术春字灯展。

  从南门城墙向东走,很远就看到黑呀呀的人群中围着一个灯展,人群是里三层外三层,我只能看到反射在空中闪烁的光芒,到底是什么灯呢!我迫不急待的挤了进去,啊!龙腾凤舞,好壮观呀!这就是他们说的龙凤呈祥灯!

  龙凤呈灯是用大小不同的碟、碗、杯、勺万余件瓷器捆扎而成。龙座落在左边,凤座落在右边,龙凤遥相呼应,中间放着一个花瓶,花瓶上放着一个庞大的珍珠。龙大约有十几米长,整条龙是由钢筋扎成一个框架。龙头是由中号碟子组成,龙角是由小酒杯叠起来,弯曲成角形而制成的,龙须是由两个小酒杯相扣连接起来,组成有长有短的胡须,龙的牙齿是由小碗组成,上排牙齿是由小碗向上额扣盖,下排牙齿是小碗向下额扣盖,鼻子处用许多中号碟子扣着叠起来,最突出是那双眼睛,是由大大的白色节能灯做成,真是活龙活现的感觉。龙的身体和头部都是用一样中号碟子,面朝上,很有秩序围绕在框架上倾斜着排列,真像龙磷。龙身上大约有三十个大碟子均等竖在龙身上,每个大碟子上直立一把勺子,然后垂直龙身,这就是龙翼吧!龙腿和龙爪都是由碗连续叠成,只是方向不同,在五个抓子前面扣一把小勺子,感觉像鹰爪一样有力。

  再看看凤的制作方法!首先凤眼是由一个大碟子中间画着一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嘴巴是由一把小勺柄上勾画一条线;凤的头部、冠和脖子都是由勺子做成,头顶上是一个向下扣的大勺子,头上的冠是由一个钢丝弯弯曲曲上去,撑着五把小勺,中间排着最低,两旁各两个略高一点的排着;脖子是由小勺子正面由下向上倒插入进去,形成凤的羽毛很逼真。凤的身体像一把扇子,扇形外圈由碗向下扣着连续排列而成,中间是由右向左插入正面小勺制作而成,最了不起属凤的尾吧了,它像从尾部伸出的三条铁轨一样,长十米左右,铁轨中间由中号碟子上扣一个酒杯,铁轨两旁,有序排列着一个大勺一个小勺子,慢慢的伸向空中,伸向远方,最后变成三朵盛开的花朵,这个花朵很漂亮是由一个大碟子中间放一个小碟子,小碟子中间放一个杯子,小碟子周围放八个小杯子,边缘是一大一小勺子排列而成。凤的大腿也是由小勺正面倒插入进去,凤的整个羽毛是由小勺制成,凤小腿和爪与龙的制作是一样的。显示出凤是鸟中之王的传说。

  龙凤呈祥灯真不亏是成都三绝之瓷器灯,造型惟妙惟肖,工艺精湛,匠心独运,展示出太平欢乐的景象。这是成都人用智慧、双手创造出来的,我很佩服他们,我非常想和龙凤呈祥灯合影,可是人山人海,根本轮不到我照相,我只好排队等待,我相信很多人的照片里,都有陌生人的身影,我依依不舍离开这盏精致而又美丽的龙凤呈祥灯。

  再往东走,就是《三国演义》主题灯展,如: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空城记、孙刘联姻、火烧赤壁、刘备托孤,书中一目一目展现在眼前。接着好像进入了动画世界:有海底总动员、熊猫乐园、海底世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西游记、小白兔迎春等等。还有介绍川剧蜀韵的灯,让我知道很多成都人的生活习俗。

  我眼中的古城灯会,流光溢彩的灯真是让我目不暇接,它制作更是让我赞叹不已。这次灯会,不仅展现灯的美,而且展现传统文化的美德。

  我观看完这次灯会,让我想起那首儿歌 “用手又用脑,才会有创造”,西安人民和成都人民用智慧,成功举办2013城墙上元灯会,我希望有一天灯会上也有我的作品。

137949